『医师节专题』骨一科唐新文:手术台旁的三十年
  • 发布人:xnxy120
  • 时间:2025-08-20
  • 来源:
  • 浏览量:86

微信图片_2025-08-19_175014_726.jpg

本网讯(通讯员 唐新文)白大褂的袖口又磨出了毛边,指尖抚过那片布料时,忽然想起三十五年前第一次穿上它的模样。那年夏天的风里带着消毒水的味道,我跟在主任身后查房,白大褂的下摆扫过走廊的墙面,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里,手心的汗把听诊器的金属头浸得发烫。

那时哪敢想,这抹白会陪我走过三万多个日夜。

常有人问我:35年守着手术台,日复一日,你不觉得枯燥吗?” 说实话,真没觉得! 我们骨科医生这双手啊,既要像磐石一样稳,稳稳拿起手术刀;又要像绣花一样精,精准操作毫米级的器械。每一台手术,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跟疾病的“硬仗”,一场必须赢的“硬仗”。记得刚工作那会儿,碰到复杂的大手术,在手术室一泡就是一整天。下了台,累得只想往地上一瘫但是只要第二天看到病人能咬着牙、颤巍巍地站起来,再后来能慢慢走起来,所有的疲惫就像被风吹跑了似的,心里特别舒坦。

这些年,我们骨科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大刀阔斧的开刀,到精细微创的小切口;从术后躺床上十天半月,到第二天就能下地溜达……技术更新迭代太快了。每一次新技术的到来,对我们来说,都像重新当一回学生。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关节镜技术那会儿,我真是着了魔,手术室的录像带反复看,抱着模型反复练,连晚上做梦脑子里都在琢磨那个穿刺点该怎么进。医学这条路啊,就像逆水行舟,你不追着技术跑,就会被时代落下,就对不起那些把命托付给你的患者。

我常常琢磨:一个人的技术再好,也撑不起一片天。我们骨科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大家一起拧成一股绳,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从建立标准化的创伤救治流程,到牵头科研、课题,再到去年成功“拿下”国家级重点专科这块硬牌子……哪一项,不是咱们全科上下,咬着牙、熬着夜,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科室办公室的灯,总比龙泉路的路灯灭得晚。年轻医生们白天在手术台旁练手,汗水把手术衣浸得透湿,晚上还伏在桌上整理数据,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作响。全体人员勠力同心毫无保留地为科室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骨科团队最闪亮、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拿了多少奖杯,而是“一群人、一条心、一起干”这份拧成一股绳的热乎劲儿,比什么都暖。

带学生时总我爱念叨,上了手术台就不要想别的,眼里心里都得是病人。门诊时多问一句 “夜里疼得厉害吗”,病人眼里的光就亮一分;换药时轻手轻脚些,老爷子就咧着嘴说“小伙子比我孙子还细心”。有回碰到个农村来的大娘,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反复问 “能治好不”,我蹲下来跟她慢慢说,她突然从布包里掏出个橘子来,说“医生,你吃,自家树上结的”。那橘子说实话有点涩,可我嚼着嚼着,眼眶就热了。

三十五年说长也长,长到能看着手术器械从笨重的铁家伙变成精巧的“艺术品”;说短也短,短到仿佛昨天还在跟着主任查房,今天就成了年轻人嘴里的“唐老师”。白大褂穿得久了,袖口又磨出了毛边,可每次穿上它,还是会像三十五年前那样,心里发紧,又透着股踏实。

苦吗?累吗?肯定的。可每当看到病人眼里重新亮起的光,听到那句带着乡音的“谢谢”,就觉得这双手握过的刀、熬过的夜、受过的累,都值了。

这职业啊,就像手里的手术刀,看着冰冷,握久了,倒也焐出了温度。往后的路还长,带着这份温度一直走下去,挺好。

一审:李丽君 二审:李莉 许莉珺 三审:蒋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