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xnxy120
- 时间:2025-08-20
- 来源:
- 浏览量:91
本网讯(通讯员 胡小毛)站在 2025年医师节的晨光里,白大褂的袖口还沾着昨夜病房的消毒水味。十三载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的日子,像一本被翻得卷了边的病历,每一页都写着与肿瘤博弈的晨昏,也藏着从医路上慢慢沉淀的心得。
初入临床时,总觉得手里的听诊器能丈量一切。直到看见靶向药的疗效在不同患者身上开出迥异的花,看见免疫治疗的新数据像潮水般涌来,才懂肿瘤医学的疆域每天都在扩张。于是养成了带笔记本的习惯,查房时患者说“最近总觉得乏力”,就记下“排查电解质与免疫指标关联”;学术会上专家提到“AI 影像识别提升早期筛查率”,便连夜翻文献对比算法优劣。那些在灯下啃书的夜晚,窗外的月光和病房的监护仪灯光交相辉映,忽然明白“精进医术”从来不是任务单,是面对患者期待的眼神时,敢说“我们试试最新方案”的底气。
行医越久,越怕辜负信任。有次一位肺癌患者的家属,趁我查房塞来个信封,说“医生您多费心”。那信封薄薄的,却重得像揣了块烙铁。我暂收下,转头让护士长充进患者住院账户——不是刻意清高,是医生的手,该握着手术刀精准剥离病灶,该捏着处方笔斟酌剂量,不该沾半点世俗的尘埃。后来患者好转出院,家属送了面锦旗,上面 “医德高尚”四个字刺得我眼眶发热。其实哪有什么高尚,不过是守住了“一切为了患者”的本分。常跟科里的年轻医生说,别想着走捷径,患者的口碑是最硬的名片,疑难病例面前多查一份文献,危急时刻多坚持一分钟,比什么都管用。
肿瘤科的走廊总比别处安静,沉默里藏着太多生死命题。这时候沟通就不是说话,是搭桥。记得有位晚期患者的儿子,得知病情时红着眼问“还有多久”,我没直接回答,而是拉他看患者的最新检查报告:“你看,虽然病灶有进展,但免疫指标在好转,我们调整方案后,或许能争取更多时间——咱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后来每次治疗,都让他参与方案讨论,他从最初的抵触,慢慢变成会主动提醒父亲 “今天该喝蛋白粉了”。张忠山主任说“团队得一个声音”,太对了。遇到心跳骤停的患者,管他什么初步判断,先摁下除颤仪,轮流胸外按压,直到汗湿透手术衣也不松劲。有次抢救四十分钟,监护仪突然跳出规律的波形,整个团队都红了眼——那不是奇迹,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等真的无力回天,握着家属的手说“我们尽力了”,语气里的心疼才够真诚。
前阵子,科里的一位同事因连续熬夜值班而面色苍白。忽然想起刚工作时自己连轴转三十小时,走出病房天旋地转的模样。医生总想着做患者的铠甲,却忘了自己也不是铁打的。现在学会了在连续工作后逼自己喝一碗热粥,在值完通宵夜班后晒晒太阳,体检报告上的每一项指标都认真看。不是娇气,是而明白了:我们的健康,也是患者的依靠。
十三载光阴,从握着前辈的手学穿刺,到带着年轻医生查病房,肿瘤科的灯光亮了又灭,肿瘤科的同事换了一波又一波,不变的是每次穿上白大褂时的郑重。这职业像逆水行舟,一边是病魔的汹涌,一边是患者的期盼,但正因如此,每前进一步都有意义。
往后的日子,我依然想带着敬畏触摸每个生命的脉搏,我依然想在实验室和病床间找更多突破的可能,我依然想和同事们手拉手,把抗癌的路走得再宽些。因为,每个肿瘤患者的身后,都连着一个盼着黎明的家。
愿我们都能在救死扶伤的路上,既做患者的铠甲,也护好自己的软肋。愿这人间,再少些与肿瘤周旋的苦,多些康复出院的笑。
一审:李丽君 二审:李莉 许莉珺 三审:蒋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