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青春灯塔
  • 发布人:xnxy120
  • 时间:2025-09-11
  • 来源:
  • 浏览量:5

本网讯(通讯员 李瑶)在医院骨科病房,袁岭医生的名字,是患者心中的“定心丸”,更是年轻实习生眼里的“引航灯”。他深耕骨科临床多年,双手不仅能精准复位断裂的骨骼,更能用耐心与专业,为刚接触临床的年轻医学生点亮成长之路。对工作,他苛求分毫;对患者,他倾注温情;对学生,他严慈相济——这便是袁岭,一位在病床与手术台间,诠释医者担当的平凡医生。

某个清晨,病房的宁静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一位年轻患者因骑自行车摔倒,左臂肿胀如馒头,伤口还在不断渗血,疼得额头直冒冷汗。袁岭带着新来的实习生小李赶来处置。小李虽熟记课本理论,可面对真实的伤口与患者的痛苦,双手还是忍不住发颤,眼神里满是紧张与无措。

病房里的青春灯塔1 (1).jpg

“别慌,把课堂上学的知识理顺,我陪着你。”袁岭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瞬间稳住了小李的心神。他先示范着铺开消毒棉片、整理纱布,小李深吸一口气,上前尝试清理伤口。可轮到包扎时,因手法生疏,纱布裹得松松散散,边角还微微翘起。

袁岭没有半句责备,只是轻轻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接过他手中的纱布:“来,咱们一起看。” 他左手轻托患者手臂,右手持纱布,从伤口下方一寸处开始,以螺旋式向上缠绕,每一圈都控制着相同的力度,松紧恰到好处——既能压迫止血,又不会让患者感到紧绷不适。“包扎的关键在‘匀’和‘实’,力度不均会影响愈合,包得太松又起不到作用。” 袁岭一边操作,一边将细节要点娓娓道来,目光时不时看向小李,确保他能看清每一个动作。

包扎完毕,袁岭把纱布重新递给小李:“现在你来试,别怕错,我帮你盯着。”这一次,小李牢记袁岭的示范,手指虽仍有些僵硬,却稳稳地按照螺旋式手法缠绕,纱布渐渐变得紧实、规整。袁岭在一旁点头,等小李结束,他笑着补充:“很好,进步很快!但还要记住,包扎后要多观察伤口。如果渗血浸透纱布,得及时更换;平时也要提醒患者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感染。这些细节,关系着患者的恢复速度。” 小李认真地把要点记在笔记本上,眼神里多了几分笃定。

处置完患者,袁岭带着小李走进办公室。他给小李倒了杯温水,坐在他对面,语气温和却郑重:“刚接触临床都会有‘手生’的时候,我当年也犯过不少错。但你要记住,咱们医生手里攥着的是患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判断都不能马虎。犯错不可怕,怕的是错了之后不反思、不进步。”

病房里的青春灯塔1 (3).jpg

小李望着袁岭眼中的真诚,眼眶微微发热:“袁老师,谢谢您不怪我,还这么耐心教我。我以后一定多学多练,绝不让患者因为我的疏忽受委屈。” 袁岭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期许:“我相信你,慢慢来,好医生都是在实践里磨出来的。”

在袁岭的悉心带教下,一批又一批实习生褪去青涩,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医者。他们从袁岭身上学会:面对患者的痛苦,要多一份共情;面对紧急的病情,要守一份冷静;面对专业的难题,要抱一份执着。袁岭从不用大道理说教,却用一次次查房时的细致询问、一台台手术中的精准操作、一回回对实习生的耐心指导,把 “医者责任” 四个字,刻进了每个年轻医者的心里。

病房里的青春灯塔1 (2).jpg

“医生的青春,是在每一次手术中绽放的,是在每一次查房中积累的,是在每一次与患者的交流中升华的。” 这是袁岭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他的影响下,那些曾懵懂的实习生们也终于明白:青春最美的模样,从不是肆意张扬的狂欢,而是像袁岭老师那样,把自己的专业与热情,化作照亮患者希望的光,在守护生命的路上,一步步走出属于医者的精彩。

一审:李丽君 二审:李莉 许莉珺 三审:蒋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