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xnxy120
- 时间:2025-09-17
- 来源:
- 浏览量:43
本网讯(通讯员 李轩 欧顺婧)不久前,50多岁的张先生攥着肿瘤标志物检测单匆匆来到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脸上满是焦虑——他的甲胎蛋白(AFP)结果显示正常,可另一项名为“异常凝血酶原 II(PIVKA-II)”的指标却大幅超标。后续进一步检查后,张先生被确诊为早期肝癌。这个案例,让PIVKA-II这位守护肝脏健康的“隐秘信使”,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如何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关键力量。
PIVKA-II的临床价值:肝癌的“敏锐侦察兵”
提到肝癌筛查,大家最熟悉的指标或许是甲胎蛋白(AFP)。但临床数据显示,约 30%-40% 的肝癌患者,AFP水平并不会升高(这类情况被称为“AFP阴性肝癌”),这就给早期诊断留下了“漏洞”。而PIVKA-II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 年版)》明确指出:对于AFP阴性的人群,推荐将PIVKA-II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核心标志物(证据等级1,推荐 A)。这意味着,当AFP“沉默” 时,PIVKA-II 能及时“发声”,帮助医生捕捉到早期肝癌的信号。
不止于诊断:PIVKA-II 还是病情监测的“晴雨表”
除了助力早期诊断,PIVKA-II还能为肝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提供关键依据,就像一张动态的“晴雨表”:
1、反映肿瘤负荷:PIVKA-II的数值高低,与肝癌肿瘤的大小、进展阶段(分期)以及是否侵犯血管密切相关。通常来说,数值越高,提示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程度可能越高、后续治疗难度也相对更大,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可能更不理想。
2、监测治疗效果:在肝癌患者接受手术切除、消融治疗、介入栓塞,或是靶向、免疫治疗后,如果治疗有效,血液中的PIVKA-II水平会明显下降;反之,若指标下降后又再次升高,往往意味着肿瘤可能复发,或是病情出现了新的进展,需要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什么人建议做PIVKA-II?
1、慢性肝病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
2、代谢综合征人群: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
3、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酗酒、霉变食物摄入;
4、有癌症尤其肝癌家族史;
5、健康筛查(尤其40岁以上高危人群);
解读PIVKA-II报告:这些情况也可能导致异常
虽然PIVKA-II是肝癌的重要标志物,但拿到一份异常的报告,也不必过度恐慌,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维生素K缺乏、严重胆道梗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严重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综合征、长期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类抗凝药等非癌症因素也可能导致PIVKA-II指标异常。
PIVKA-II 就像一位警惕的“肝脏侦察兵”,既能在AFP正常时揪出早期肝癌,又能全程监测病情变化,为肝癌的诊疗提供重要支持。但它并非“万能指标”,最终的诊断还需依靠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如果你属于肝癌高危人群,不妨主动咨询医生,将PIVKA-II检测纳入日常健康管理——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为肝脏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
一审:李丽君 二审:李莉 许莉珺 三审:蒋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