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xnxy120
- 时间:2025-09-10
- 来源:
- 浏览量:5
本网讯(通讯员 张琳瑜)提起“好老师”,你会想起什么?是深夜寝室门口暖黄的灯,是实验台边反复纠正动作的手,还是病房里握住患者时传递的温度?在湘南学院这片孕育医者的土壤上,有这样一群师者,把“教书育人”四个字,揉进了日常的点滴里,也把“医者仁心”的种子,种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临床学院2021级7班谢磊森:师者爱心,亦师亦母
王世英老师是我们的辅导员,第一次见她时,她笑着说 “以后我就是你们在学校的‘妈妈’”——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句话不是客套,是她真的把我们当孩子疼。
她的“忘性”出了名。办公室的桌上总放着一杯凉掉的茶,问起时她总拍着头笑:“早上泡的,一忙学生的事就忘了喝”。可她的“记性”又好得让人意外。期末复习周,我跟她提了一嘴“想考某医科大学的儿科研究生,隔了一个星期,她把我叫到办公室,手里攥着一叠写满笔记的纸:“这是我整理的复习重点,你看看用不用得上”;有同学期末挂科哭了,她记了整整一学期,每周都找那位同学谈心,直到对方补考通过,她才松了口气说 “这下我放心了”。
她总为我们“争好处”:申请助学金时,她逐字逐句帮我们改材料,怕漏了任何一个能帮我们减轻负担的细节;知道有同学家里遇到难处,她总会悄悄想办法帮衬,有时是递上一份生活补助,有时是送来些学习用品,她只说是 “学校对困难学生的关怀”,从不多提自己的付出。而她每天上下班,都要坐40分钟的公交车,从不敢多花一分钱。
每次迷茫时找她,她总先递一颗糖,再笑着听我们絮叨。走出办公室时,晚风里都带着暖意——原来好老师真的像母亲,她的牵挂从不说出口,却藏在每一个“记得”和“忘记”里。
临床学院2021级7班雷必秀:师者匠心,严师铸器
李纯伟老师的《诊断学》实验课,没人敢马虎。不是因为他严厉,是他眼里的“标准”,容不得半分敷衍——直到那次叩诊操作,我才真正懂了这份“严”的意义。
那天课前抽查,我被选中做肺部叩诊。按步骤做完后,小组里的同学都夸“没问题”,我也偷偷松了口气,甚至有点沾沾自喜。可李老师却走了过来,眉头轻轻皱着:“整体很顺畅,但叩诊手势错了——掌心要虚拢,腕关节发力,不是用手臂硬敲。”
说着他站到我身边,手把手教我:“你看,这样敲下去,才能准确判断清音、浊音,将来给病人检查时,差一点都可能误判。” 我本以为改过来就好,可他却递来一本《诊断学》:“把叩诊这一章抄一遍,明天带给我。”
那天晚上,我抄到凌晨,指尖都酸了,心里满是委屈:不就是个手势吗?至于这么较真?可后来每次练习,我总会下意识想起他纠正时的力度,掌心不自觉就虚拢起来;到了临床见习,别的同学对着患者胸廓犹豫时,我一抬手就能准确落在肋间隙,连带教老师都夸 “你的叩诊真标准”。
期末考试那天,李老师看着我的操作,嘴角慢慢扬了起来:“你看,当时让你抄书,不是为难你——将来你们面对的是病人的生命,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 那一刻我突然红了眼:原来他的“严”,从不是挑剔,是怕我们将来在病人面前“慌了神”,是提前给我们攒下 “能治病、敢负责”的底气。
临床学院2022级8班樊锦哲:师者仁心,以心执灯
“胃不只是装食物的袋子,更是装着情绪的小房子。”彭锦兰老师讲《内科学》时,总把冰冷的知识讲得有温度——可真正让我懂这句话的,是病房里那堂 “没课本的课”。
那天彭老师带我们见习,遇到一位老奶奶,总说胃痛,可胃镜、B 超查了遍,都没发现问题。轮到问诊时,我们围着病床,问的都是“疼了多久”“吃了什么药”,老奶奶只是摇头,眼神里满是落寞。
这时彭老师走了过来,没有先问病情,而是轻轻握住老奶奶的手 ——老人的手很凉,她就用自己的手包住奶奶的手,慢慢搓了搓,声音放得很柔:“阿姨,最近晚上睡得好吗?儿女常回来看您不?”
就这么一句话,老奶奶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原来她老伴上个月刚走,孩子们忙,很少回家,她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睡不着,胃也跟着疼。彭老师没多说什么,从白大褂口袋里摸出纸巾,蹲在床边陪着她,直到老人情绪平复。
回到示教室,她把听诊器放在讲台上,语气很轻却很坚定:“同学们,我们学解剖时,胃是贲门、胃体、幽门;但面对病人时,胃里装的是思念、是孤单、是说不出口的委屈。消化内科的医生,不仅要会看片子,更要会看人心。”
那天之后,我每次给患者问诊,都会先多问一句“最近心情怎么样”;看到解剖图上的胃,总会想起老奶奶的眼泪,想起彭老师握着老人的手——原来她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是让我们永远记得:当医生,要先有“温度”,再谈“技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是深夜办公室里为我们改助学金材料的背影,他们是实验课上陪我们练到天黑的耐心,他们是病房里蹲下来陪老人擦眼泪的温柔。他们以爱心传递温暖,以匠心铸就卓越,以仁心培育灵魂,让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庇护生命的参天大树。
一审:李丽君 二审:李莉 许莉珺 三审:蒋玉兰